艾莉森·理查德,2003年10月起担任剑桥大学第344任校长,是剑桥大学自1209年建校以来首任女校长。毕业于剑桥大学人类学专业,后获伦敦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。1972年到耶鲁大学任教,并于1986年成为该校人类学教授。
1986年至1990年期间担任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主任,1994年至2002年间任耶鲁大学教务长。以研究灵长类复杂社会系统的进化而闻名。
本报讯(记者卢文洁、黄茜通讯员李梓新摄影报道)“在剑桥的中国留学生都很杰出,剑桥大学将始终把与中国的联系放在显著的位置上!”英国剑桥大学首位全职女校长艾莉森·理查德教授前日在汕头大学演讲,她借徐志摩那首经典《再别康桥》,表达剑桥大学与中国的“情缘”。
剑桥大学自1209年建校以来的首位女性校长艾莉森·理查德教授造访广东,并应李嘉诚基金会及汕头大学邀请,在汕大举行题为“培养未来领袖——以剑桥为例”及“剑桥妇女的过去、现在和将来”两场演讲。演讲还选择广州的育才中学作试点,以网络视频直播形式与师生双向互动。一身深色毛衣配搭黑色中裙的艾莉森·理查德,配上短短的头发,干练中不失妩媚。
以培养像金庸这样的学生为豪
本科生教育的目的性一直是世界研究型大学常常议论的话题。“毫无疑问地,本科生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掌握新知,并挖掘他们的潜质,以便他们将来能为社会做更多元和更远大的贡献。”理查德说,剑桥大学一直希望搭建这样的平台,不管是本科生,还是研究生,都希望让学生既成为大学普通教育的一员,也是专门学院学问研究的专业人员,“这样走出去的学生才能走得更远,学到老,用到老,贡献到老”。
“因为,为世界培养未来领袖应是大学教育者的共识,而我相信剑桥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世界未来领袖的一个方法。”理查德笑着说,“在这里我想举一个perfectexample(经典例子),他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金庸先生。他很迟才到剑桥修学,但直至今天他还在为我们的社会做贡献,十分令人敬佩。而剑桥也以培养像金庸一样的学生为豪。”
把与中国的联系放在显著位置上
“每一所学校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、历史传统,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多样性造就了世界性的杰出人才,为我们更美好的将来提供了多元的世界领袖。”理查德说,作为高等教育者,我们不应硬要“破异求同”,相互比较高低,而是要在承认文化和教学多元的基础上,充分合作。
理查德认为,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基础往往植根于个人或院系的努力。当研究者个人决定合作的时候,研究项目就创立了,“而这个项目很有可能就是全球性的”。比如,在剑桥,就有各院系和中国各研究机构之间正式或非正式合作的范例,这些合作的建立之初都是世界级的学者相互先找到对方,然后有默契地展开研究。
“然而,我更倾向于教育机构之间建立正式的纽带。”她说,因为一旦机构之间建立桥梁,机构以内的所有人都能轻松地你来我往,开展合作。“不管未来会如何,我认为,剑桥大学将始终把与中国的联系放在显著的位置上。”她说。
中国大学需要更多自主权她说,必须承认中国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。要看到,剑桥大学是一所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大学,悠久的历史使大学的良好秩序能够稳固地沉淀下来。而中国一流大学在很多方面的确有创新和优胜之处,中国政府和大学也一直在努力对大学制度进行改革,期望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。但历史沉淀尚浅,这使得中国大学还存在一种“无秩序”状态,在学校发展和日常管理上没有形成稳定性、一贯性和内在逻辑性。中国要出现世界一流的大学,大学需要更多自主权和学术氛围,提高大学的研究整体能力水平。